可口可樂三天前推出了新的2025年的廣告,顯然他們去年沒被罵怕,因為今年的廣告仍然是用AI做的。
評論區的罵聲一片,總體來說就是:"soulless"
"soulless"這個詞彙在早年影視和動畫界用來批評 3D/CGI 的現象,與現在人們用它來批評 AI 在相同領域的應用,兩者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意識形態和集體焦慮的相似性,可說是歷史的重演。
早在1990年代,當CGI開始大量取代實拍特效時,就有影評人與觀眾批評某些電影「看起來很假」、「沒有靈魂」,例如《星際大戰》前傳三部曲就曾因過度依賴綠幕與CGI場景而被批評缺乏情感深度。《Jurassic Park》或《Toy Story》等作品開始使用大量CGI時,部分觀眾和創作者也批評這些影像缺乏靈魂;宮崎駿亦曾批評依賴電腦動畫會讓作品失去「人味」。
另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例子是坂口博信執導的《Final Fantasy: The Spirits Within,2001》。儘管在技術上投入巨資,並致力於打造逼真的電腦特效,這部電影卻因其人物角色而飽受批評。評論家形容片中的CG主角“毫無生氣”、“冷漠無情”,令人不安。這部電影的商業失敗以及隨後數位工作室的關閉,對整個動畫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「沒有靈魂的」電腦特效在之後的幾年裡都成了警示性的詞彙。
房地產廣告從1990年代起就大量導入3DCG技術;隨著3D建模與渲染技術成熟,房地產業開始以CG動畫展示尚未完工的建案,尤其在預售屋市場中極具吸引力,用以取代昂貴且受限的實拍方式,這種轉變也曾引發「soulless」的批評,尤其在3D Render過度理想化的情況下,陽光灑落、綠意盎然、孩童奔跑、咖啡香氣四溢——這些場景往往與實際生活落差極大。
當 Wacom 繪圖板和 Photoshop 普及時,許多人堅信「電腦繪圖是沒有靈魂的」。他們認為只有紙張的纖維、筆尖的摩擦、顏料的氣味,才能傳達藝術家的「心意」。數位作品被視為冰冷、可無限 Undo、缺乏原稿價值。
這種觀點並非新鮮事,而是隨著技術進步而不斷演化的文化焦慮,「缺乏靈魂」的批評通常是技術發展不成熟階段的產物。
今日,數位藝術已是主流。人們討論的不再是「有沒有靈魂」,技術成熟後,靈魂的標籤自然脫落了。



留言
張貼留言
在此輸入您的留言,以及使用電子郵件訂閱後續意見至您的信箱